鄧海建
近年來,隨著住房公積金規模的日益龐大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盯上公積金這塊“大肥肉”。記者在多地採訪發現,躺在民眾“糧堆”上的管理員正如碩鼠般對公積金進行偷盜揮霍,中介機構則勾結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為套現者提供“無風險套現服務”,收取高達30%的服務費。公積金資金安全已面臨嚴重威脅(9月16日《經濟參考報》)。
“金九銀十”在即,公積金提取很忙。不過,買不買房,鐵了心想要提取公積金的,只要捨得成本,似乎從來就不算太難。大街小巷、公交地鐵、電線桿子……在諸多城市,但凡人流密集的地方,都有小廣告光明正大地友情提醒“代提公積金”——至於有沒有風險,屬於“誰用誰知道”。當然,對於這種套現服務,中介收取的費用也會高達30%左右。毋庸諱言,公積金套現,簡直就和信用卡套現一樣,成了公開的行當。
近年來,公積金領域大案要案頻發,目前已經受理並公開報道的住房公積金相關案件就有數十起。其中,最令人震驚的是去年吉林省通化市的公積金案,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小城市,其公積金中心原主任及部分下屬,居然違法挪用住房公積金高達11億多元。2013年,廣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隊搗毀了一個特大非法套取公積金犯罪團夥。房地產中介伙同出租屋管理中心人員、銀行工作人員,利用假房產證、假購房合同等幫客戶非法套取公積金,作案3800多起,涉案金額達6000多萬元。一個城市的“11億”、一個套現團夥的“3800起”,足以說明“無風險套現”並非誑語。
公積金“無風險套現”近乎婦孺皆知,起碼說明兩個直接的問題:一是想要取錢的兌現無門;二是資金監管牛欄看貓。
如果以1999年4月國務院頒佈《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》為制度開端,這項為職工“購房夢”而規劃的福利政策已走過了15個年頭。一項調查顯示,2010年至2012年,北上廣房價走高,但三地沉睡的住房公積金卻高達300億至600億元之間。“繳費者得了病之後無法用自己的公積金作為救命錢,倘若有幸病死了,恭喜你,可以提取公積金買墓地,而且是一次性提取。”廣州兩會期間,有委員一語驚人,道出住房公積金繳納者“交錢容易提取難”的窘境。一邊是缺錢的地方限貸、一邊是富餘的地方唯恐被“薅羊毛”……公積金制度,靠地方修修補補顯然已不再靈光。
今年8月底,住建部發佈《關於開展加強和改進住房公積金服務專項督查工作的通知》,決定自9月起陸續在全國開展加強和改進住房公積金服務專項督查工作。這樣的行動能否成為“條例”變身的前奏,眼下還是未知數。不過,公積金“無風險套現”的事實,恐怕不僅需要司法部門事後懲戒,更重要的還是改變低效的制度監管,讓公積金真正“公開”、“公平”起來。 (原標題:公積金“無風險套現”暴露監管稀鬆)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